|
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的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 8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LI 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ACI 组),另外选择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100 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 hs-CRP(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糖(Glu)的指标,然后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LI 组患者与 ACI 组患者 Glu、T-CHO、LDL-C、hs-CRP 和血压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LI 组患者 Glu 的指标高于 ACI 组患者,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在 ACI 组患者中,轻度 ACI 患者、中度 ACI 患者、重度 ACI 患者 hs-CRP 的指标两两相比,均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ACI 组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其年龄、舒张压、血糖和 T-CHO 的指标呈正相关(P<0.01),LI 组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其年龄、收缩压、血糖和 T-CHO 的指标呈正相关(P<0.05),与其 HDL-C 的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hs-CRP 的指标可显著升高,而且其 hs-CRP 的指标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其存在的脑梗死危险因素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脑梗死;超敏 C 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此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损伤所致[1]。近年来,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此病患者常可合并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对此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而较少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2]。超敏 C 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为了探讨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的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我院将 8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分别测定其 hs-CRP、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糖的指标,然后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 88 例患者均为 2012 年 1 月 ~2015 年 1 月在我院
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这些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在 72h 以内,其病情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3]。将这些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LI)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ACI)。这些患者均排除了发生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心功能衰竭、罹患恶性肿瘤、风湿及类风湿疾病、感染性疾病、近期有手术史和外伤史的可能。另外选择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100 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 (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 1 对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
1.2 方法
在ACI 组患者入院后应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其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有 21 例患者发生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0~15 分),有 17 例患者发生中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16~30 分),有 13 例患者发生重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 31~45 分)。在患者入院次日的清晨采集其空腹静脉血 3mL,在静置 20min 后用 4000r/min 的速度进行离心操作 5min。采用日立 76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用的试剂为原厂配套的试剂),严格按照其说明书的介绍进行操作,分别测定患者的 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糖(Glu)等指标。在各组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疏通血管、神经康复治疗,所用的药物如下 :
(1)6% 的低分子右旋糖酐(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
为H44025313),每次静脉滴注 250mL,每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治疗 7d。(2)5% 的碳酸氢钠(四川克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 H20043739),每次静脉滴注 250mL,每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治疗 3d。(3)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 Z20026866),每次静脉滴注 20 ~ 40ml,每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治疗 14d。在必要时对各组患者进行吸氧等对症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 x ± s )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各组患者临床与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LI 组患者与 ACI 组患者 Glu、T-CHO、LDL-C、hs-CRP 和血压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LI 组患者 Glu 的指标高于 ACI 组患者,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 TG 和 HDL-C 的指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2。
表 2 对各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 *<0.05,与 ACI 组比较△ <0.05
对ACI 组患者血清 hs-CRP 的指标与其病情相关性的分析 在 ACI 组患者中,轻度 ACI 患者、中度 ACI 患者、重度 ACI 患者 hs-CRP 的指标两两相比,均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 3。
表3 ACI 组患者血清 hs-CRP 的指标与其病情相关性的分
析
2.3 对 LI 组患者与 ACI 组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其存在的急性脑梗塞危险因素的 Spearman 分析
用患者 hs-CRP 的指标为因变量,以年龄、血压、Glu、TG、T-CHO、LDL-C 和 HDL-C 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 Spearman 分析,结果显示,ACI 组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其年龄、舒张压、血糖和 T-CHO 的指标呈正相关(P<0.01),LI 组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其年龄、收缩压、血糖和 T-CHO 的指标呈正相关(P<0.05),与其 HDL-C 的指标呈负相关(P<0.05)。详情见表 4。
表4 对 LI 组与 ACI 组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急性脑梗塞危险因素的 Spearman 分析
3 讨论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和分泌,其在人体内的指标受到白细胞介素 -6 的调节。当人体受到创伤、发生炎症、感染和出现肿瘤等情况时,CRP 的指标会快速地升高。与 CRP 相比,Hs-CRP 在人体发生慢性炎症和不明显的炎症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与诊断价值。美国 CDC 指出,人体内 hs-CRP 的指标若 <1.0mg/L 可判定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为低度风险,其 hs-CRP 的指标若为 1.0~3.0mg/L 可判定其发生心脑血管
事件的风险为中度风险,其 hs-CRP 的指标若 >3.0mg/L 可判定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为高度风险 [4]。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LI 组患者与 ACI 组患者 Glu、T-CHO、LDL-C、hs-CRP 和血压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0.05),有统计学意义。LI 组患者 Glu 的指标高于 ACI 组患者,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在 ACI 组患者中,轻度 ACI 患者、中度 ACI 患者、重度 ACI 患者 hs-CRP 的指标两两相比,均差异显著(P < 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脑梗死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因素、血脂、血糖及血压的指标等)会影响患者体内 hs-CRP 的指标。在本研究中,ACI 组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其年龄、舒张压、血糖和 T-CHO 的指标呈正相关(P<0.01),LI 组 患者 hs-CRP 的指标与其年龄、收缩压、血糖和 T-CHO 的指标呈正相关(P<0.05),与其 HDL-C 的指标呈负相关(P<0.05)。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果 [5]相一致。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hs-CRP 的指标可显著升高,而且其 hs-CRP 的指标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其存在的脑梗死危险因素也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郑建琼,杨年安 . 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塞病情的相关性 [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5(30):391-393.
[2] 张全福,肖永红 . 超敏C - 反应蛋白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到脑梗死进程中的作用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2:4877-4879.
[3] 张东平,李淮玉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血清 hs-CRP 水平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应用 [J]. 山东医药 .2013. 53(47):53-55.
[4] 玛依努尔·买买提,牛晓珊,党辉,等 . 踝臂指数、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5) :450-453. 何奕涛 , 郭毅 .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J]. 广东医学 .2013,34(10):1534-1535
|